“智慧城市 本地都得”——陳家豪會長發表於『大公報』文章

如果一個城市能讓居民簡單點點手機屏幕就能預約門診掛號、查詢及即時繳納水電煤、申請辦理護照,甚至為路邊停車咪錶增付費用,是否天方夜譚?當特區政府努力地推動智慧城市的時候,內地多個城市已經在本年四月中落實了以上種種移動端便民服務。
騰訊的微信“城市服務”整合了不同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和政府機關原本獨立運作的系統,在已經有超過五億用户的微信平台上提供預約醫院掛號、水電煤費用繳納、護照、港澳台通行證辦理及路邊停車收費。阿里巴巴就開始為個別城市居民的支付寶錢包首頁開啟了“城市服務”,點擊進入後可直接查詢交通違章等資訊,甚至通過手機進行車牌搖號。
隨著接入同一平台的政務機構或第三方服務機構增多,“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內容將會愈趨豐富,市民生活起居變得方便。年內該兩個系統還會接入物價查詢、信用查詢、婚姻登記預約、圖書館借書預約等功能。筆者相信類似的系統還會為不同的商業機構提供税務、報關、物流甚至是市場統計及消費者行為等資訊以提高不同城市的競爭力。
當局宜基礎入手助發展
你可能會問,香港資訊發達、用户人數眾多、移動通訊覆蓋全城而且費用低廉,為何本地市民仍然沒有半點跡象能享受以上種種便民服務?
除了政府舉步維艱外,一個沒有開放而且已開始落後的零售支付系統、欠缺統一個人身份核實政策是成功推動智慧城市的絆腳石。由於港府一直未有像內地、台灣及新加坡一樣意識到構建一個開放及低成本的零售支付系統的重要性,以致本地網購及現在流行的O2O零售要依靠費用高昂卻欠缺有效保安的信用卡系統來實現網上支付,以致發展一直裹足不前。
其實我們現階段不需要重新新發明輪子,只要從基礎著手,給予公眾及第三方機構一些開放的付費平台和不同政府機關、銀行及公營機構的數據交換公開接口,就能讓不同的第三方“智慧城市”系統在本港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