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SCC

【金融革命】虛擬銀行諮詢本周展開 騰訊、平保有興趣攞牌

以下為陳家豪會長以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接受的《蘋果財經》訪問報道:


虛擬銀行諮詢據悉本周正式推出,不少中外金融、科技機構均對金管局表示初步感興趣,除儲值支付工具TNG、財務機構18 Financial外,亦有微眾銀行、平安科技等;另外由民建聯前副主席溫嘉旋創辦、主攻離岸銀行業務的Bank of Asia,亦有興趣申請牌照。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去年表示將引入虛擬銀行,並會諮詢業界修訂《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事實上,近月當局不停向銀行及科技界收集初步收意見,據悉正式諮詢將於本周出爐。至於指引的具體修訂內容,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會在適當時候公布。

至今向金管局表示有興趣探討在香港成立虛擬銀行的機構逾10家。據悉,由騰訊(700)牽頭成立的微眾銀行,以及平保(2318)的科技中樞平安科技,亦是意向者之一,兩家企業在內地屬互聯網金融的先驅。

Bank of Asia現時尚未有任何業務,但已獲得英屬處女島(BVI)監管機構發出有限業務銀行牌照,據悉創辦人溫嘉旋對本港虛擬銀行牌照感興趣,望未來能夠在嚴謹的認識你的客戶(KYC)及反洗錢(AML)程序下,為離岸公司、離岸信託等提供快捷的銀行服務。
上述3間公司在截稿前均未有回覆本報查詢。

至於其他意向者,包括早年獲得儲值支付工具牌照的TNG,其在港業務模式已類近銀行,為外地傭工提供存款、滙款服務。樂視亞太區前總裁莫翠天有份成立的18 Financial,則是支付寶HK的收單機構,冀憑藉本身擁有企業營運大數據,提供自動化金融產品及服務。

此外,去年百度與中信銀行(998)在內地成立網銀百信銀行,則因為本身已擁有信銀國際,無意在港獲取新牌照。

有興趣並不代表有能力申請,金管局助理總裁陳景宏上周表明,當局無意修訂資本要求,意味部份初創最終摸門釘。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指出,若果虛擬銀行需符合持牌銀行資本要求,即資本最少3億,資產值30億,屬不合理,須按市場需求降低。

有銀行資訊科技總監指出,金管局未有明言會放寬任何規條,在未有新變動下,仍維持舊有制度,即資本要夠雄厚,故此未見有踴躍參加情況;加上當局今年更重視科技風險,其監管要求難低於傳統銀行。

虛擬銀行與傳統銀行最大分別,是不經實體分行,而是經互聯網或應用程式獲得銀行服務。陳家豪認為,虛擬銀行首先要實現完全遙距開戶,即簡單透過數個簡單步驟即可通過認識你的客戶(KYC)程序,才是虛擬銀行成功的關鍵。

記者:周家誠

報道原文及更多詳情請點擊此處

電子支付鬥搶數據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陳家豪)——《信報》文章

內地電子支付成熟,連搭地鐵入閘,都可以用手機完成。(新華社資料圖片)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本港「手機錢包」電子支付服務愈來愈盛行,多間科技企業搶攻香港市場,從日常消費層面吸客。為了解用戶消費習慣,企業收集大量交易數據,當中或存在侵犯私隱的問題。《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探討港企應如何升級轉型,以把握電子支付的機遇。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陳家豪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

尹: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早前宣布入股飲食資訊平台OpenRice,坊間一般認為,此舉旨在開拓支付市場,你同意這說法嗎?

陳:科技公司有時表面上做一種生意,背後其實是做另一種生意,如Google是一家廣告公司,但它是由搜索引擎起家。內地的金融體制落後,銀行之間無法實時支付,因此網購平台淘寶需要支付寶協助完成交易,螞蟻金服也就是靠此發跡。

港人消費習慣難改,要讓電子支付「落地」,必須從龐大市場着手,例如飲食業。今次螞蟻金服入股OpenRice,可藉此連接商戶網絡,有助收集用戶數據。若公司沒有數據在手,根本難掌握消費者的習慣,亦無從推廣。

創科助推進信貸評級

尹:你最近曾撰文指出,香港信貸評級體制發展緩慢,可以解釋一下嗎?

陳:本港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步伐一向十分慢。我幾年前已撰文批評,但當年認同的人不多。直至最近,支付寶及微信支付打入香港,市場開始出現兩種意見,一方面覺得終於「解放」,亦有人覺得被「入侵」。今時今日,不論手機也好、智能卡也好,全世界的電子支付改革基本上已經完成。

香港的電子錢包TNG、拍住賞(Tap & Go)及八達通等,在銀行、用戶及商戶三方的接駁通道,至今不算十分順暢,仍須努力。然而,世界不會停步,其他地方正邁向信用體制,牽涉不少信貸問題,包括消費者信用額、買車買樓等。

[caption id="attachment_2595" … Continue Reading ››

手機支付落後誰之過 港人怕綁卡 政府監管多 – 本會主席接受信報訪問

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身份擔任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的嘉賓之一,與大家談論香港手機支付發展現狀。以下是報道原文:

圖片來源:Freepik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陳家豪  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 

   梁生光  錢方海外聯合創始人

有本港大型銀行近期推出移動支付(Mobile Payment)程式,吸引不少市民爭相試用,系統一度不勝負荷。對於手機支付平台日漸普及,《信報》StartupBeat請來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Emil Chan),以及錢方海外聯合創始人梁生光(Will Leung),一起探討中港兩地最新發展。

內地設清算平台助發展

尹:金融科技領域中,手機支付是最「貼地」及最普及的技術,但最近滙豐推出「個人對個人」手機轉賬App初期出現「蝦碌」,到底有何啟示?

梁:感到有點意外。這不算新科技,其他地方已推出三四年,而且滙豐擁有最多的資源及客戶群,其應用程式沒理由一推出便「死機」。但始終是滙豐,消費者一定再給機會。

尹:內地銀行是否已推出類似應用程式?

梁:當然。內地傳統銀行之所以推出有關軟件,其實是因市場壓力,例如微信及支付寶的服務可能顛覆市場,傳統銀行迫於求變,它們發展金融科技的動力是從外而內,不是從內而外。

陳:內地的手機轉賬App並非單由銀行本身推動,央行也佔重要角色,包括為小額支付提供清算平台,不同銀行可以互相轉賬,五六年前已有相關措施。但香港現時未有類似配套,可能要到2018或2019年才有清算平台。

尹:似乎我們落後頗多。

陳:是落後好多好多。新加坡兩年前已有類似清算平台。當有關配套出現,就有許多銀行可以參與。

生物錢包未來大趨勢

尹:談到手機支付發展,香港及內地差距有多大?

梁:差距大得好像兩個世界!港人仍害怕把信用卡綁定在手機錢包,恐怕有危險。正如有人害怕坐升降機會被困,確實可笑。內地人則已廣泛應用技術,市場滲透率很高。香港目前還在討論是否應就綁定信用卡加強監管。

陳:如果大型銀行認真參與互聯網遊戲,應該先培育自己的粉絲,再讓他們教育其他用戶。

尹: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說過,生物錢包是未來趨勢。何謂生物錢包?是否像科幻電影般,要在人體植入晶片?

梁:以臉部或聲音辨識的支付技術都屬於生物支付。

陳:生物錢包好比「個人身份認證」。無論是難民登記,抑或銀行開戶,都需要做身份認證,但相關發展卻停滯不前。

尹:本港銀行支付程式出現「蝦碌」,是否意味要寫一個好用的程式十分困難?

梁:當然不是。在內地而言這只是舊技術。香港發展的樽頸位在於監管制度,開銀行戶口的難度比做生意還要高。監管有需要,但目前卻過多。

陳:非洲8年前已推出手機支付,因當地甚少銀行,民眾難以轉賬。電訊商便透過SMS短訊提供轉賬服務。可見若然原始包袱不存在,許多創科發展就容易落地得多。

尹:難道連非洲的發展也比我們快?

陳:絕對是!以前我也提出這個疑問,但外間以為危言聳聽。直至兩三年前,有主流媒體報道內地民眾可以用手機買雲吞麵,本港在手機支付方面大落後的問題才惹來廣泛關注。

難兼顧既得利益者

尹:有一種說法,別期望香港學似內地般廣泛使用手機支付,總之大家沿用傳統方法,或使用銀行推出的程式已足夠,你們是否同意?

梁:這種思維很有問題,那麼有車是否不用發明飛機,有飛機便不用發明火箭?手機支付是顛覆性的科技,發展移動支付很難兼顧既得利益者,必定會令某些傳統服務或企業蒙受一定程度的損失。

尹:手機支付雖然方便,但涉及很多個人私隱資料,例如身份證號碼及消費紀錄,這或令市民憂慮私隱外洩。

陳:政府部門應訂立制度,協助市民監管有關服務商,但政府不應做家長。私隱屬於我,如果我願意用私隱去換取一些好處時,那是自己所作的決定。如果替我做決定,就是剝削了我的自由。

尹:最後,你們預測哪個手機支付程式能跑出?

陳:政府提供13個儲值支付工具牌照,有如戰國時代,未來會出現合縱連橫戰況。假設滙豐與TNG合作,可能贏面甚高 ;因此八達通或會夥拍渣打還擊,未來一兩年會呈現類似整合。就像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最終合併為滴滴出行,結果成為市場一哥。

原文及訪問錄影片段可點擊此處閱讀及在線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