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接受「經濟通」專訪,講本地及全球FinTech發展及傳統金融轉型

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接受「經濟通」專訪,講本地及全球FinTech發展及傳統金融轉型。  報導勾畫了大部分會長過去幾年談及的現象。記者還按採訪內容搜集資料並加以分析及舉證,非常專業。

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在向銀行體系宣戰,過去只有銀行可以做到的事,在新世界中,不再是獨市生意。金融科技公司集合到用戶的力量,配合新技術提升安全性及風險評估,正在取代銀行的功能,包括提出更吸引的利率,令到資金配對更透明,日後加入物聯網技術,可以獲取風險控制數據更多,大大提升估值的準確性。

銀行末路(一): 走向沒有銀行世界 金融科技對舊世界「挑機」

  如果有一日,世界上再沒有銀行,你會覺得我這樣說很奇怪嗎? 「銀行乃百業之母」,沒有銀行的世界,沒有銀行做儲蓄,沒有銀行放貸,看似甚麼都做不到。

不再有發鈔行,不再有麻煩的電話推銷,不再有「街霸」推銷信用卡,不再有兌換現鈔服務,不再有ATM等。聽起來似吹牛吧? 或是無政府主義令到一切制度崩潰? 又或是人人活在共產主義烏托邦之中?

事實已開始證明,銀行的領域正在消失,因為比特幣、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IOT)快速發展,不只是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更取代舊有的金融世界,數據正在告訴你和我,銀行分行將有一天會消失,銀行的壟斷功能性,正在消失中,被金融科技的企業所取代。本文從多個角度解構金融科技對現有金融世界侵入,取代現有的金融秩序。

手機銀行Moven創辦人Brett King豪言:「你不再需要去銀行,因為你做到銀行可做的事。」

金融科技衝擊銀行業收入

早於90年代,微軟創辨人蓋微(Bill Gate)已經預言了銀行業的瓦解,當時他看到,互聯網金融服務對當時的銀行體系帶來了競爭危機。往後的日子,支付公司Paypal誕生,支付寶在中國普及,整個世界因為智能手機普及而改變。

花旗銀行於今年3月份發表的《Digital Disruption》的報告,為金融科技(Fintech)對美國傳統零售銀行的影響作出預期,去年美國銀行體系從消費者獲取收入為8500億美元,被金融科技的取代涉及1.1%。明年美國銀行體系從消費者收入將為8700億美元,被金融科技涉5%。到了2023年,收入為12000億美元,但被金融科技取代高達17%。以上的數字是仍算是保守預測。

表列花旗預期美國銀行體系消費者總收入,所受到金融科技影響比率:

年份         2015   2017   2020   2023
——————————————————————————————————————
總收入(億美元)    8500   8700   10500  12000
受影響比例      1.1%   5.0%   10%    17%
——————————————————————————————————————

資金湧入個人相關的金融科技發展

過去五年,全球投資金融科技(Fintech)的金額,2010年只有18億美元,到去年已經達到190億美元,升幅956%。

表列:花旗數據2010年至2015年金融科技投資金額
——————————————————————————————————————
年份  10  11  12  13  14  15
金額  18  21  24  40  120 190
(億美元)
——————————————————————————————————————

綜合來自CB Insight、畢馬威、Crunch Base及花旗數據顯示。數字最誠實,資金流向反映未來增長潛力。過去5年全球銀行46%的盈利,來自個人及中小企,企業銀行業務貢獻的盈利為35%,投行業務為19%。

過去五年,投資金融科技中,投資於個人及中小企相關的領域有73%,10%投資於資產管理、10%為保險、4%是投行業務,3%是大企業。投資界明白到,未來的發展,要針對的是個人及中小企。

銀行末路(二): P2P成資金來源 取代銀行體系資金來源

  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在向銀行體系宣戰,過去只有銀行可以做到的事,在新世界中,不再是獨市生意。金融科技公司集合到用戶的力量,配合新技術提升安全性及風險評估,正在取代銀行的功能,包括提出更吸引的利率,令到資金配對更透明,日後加入物聯網技術,可以獲取風險控制數據更多,大大提升估值的準確性。

陳家豪表示,金融科技收集的數據越多,準確度只會不斷提升,支付系統可以跨行業合作 (Dennis攝)

P2P借貸的「地球聯合軍」 利率比銀行吸引

銀行儲蓄不再是吸引投資的出路,新的金融方式興起,個人對個人(P2P)不論資金規模及利率,都具有吸引力。每一個「個人」都可以成為「銀行」,借用平台向其他人或公司發行貸款,不受限於地域,全個地球的人都成為了「金主」。

以2006年美國成立的網上借貸平台Lending Club為例,是一個P2P平台,將投資者及借貸者配對,截至今年3月底,總貸款金額為187.32億美元,投資者的投資回報中位數為6.3%,對比很多銀行的存款產品,吸引力更大。當中的風險,可以由投資者自行決定,投資者可以將資金分散了非單中的借貸人,以分散投資風險。

公司將借貸分為A至G級,以A至C的風險較低

投資級別     A    B     C
————————————————————————————
平均借貸利率  7.17%  10.67% 13.94%
過去回報率   5.25%  7.30%  8.57%
#以上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

資金配對角色不再需銀行 區塊鏈令技術安全提升

區塊鏈受到銀行業的關注,最近中銀香港(02388)最近公布,按揭業務擬引入區塊鏈技術。香港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主席陳家豪向《經濟通通訊社》表示,互聯網改變了產業鏈,令到上遊下遊直接配對,未來發展加入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再利用到P2P資金,收入一定會比大企業多,在工業4.0的世界中,產業鏈不會再是今日在用方式,而是將上下游整合,當中需要用上區塊鏈技術。

他指出,區塊鏈是一個協定,可以用數碼帳簿去形容,由於是採用公開的平台,不再是由單一的資料庫儲藏,是令一個系統上的用戶,每一個都會取得的信息,即是每一個用戶都成為了資料庫,當中採用統一的加密技術作認證,所以安全性比起單一儲藏高,因為入侵者沒有可能一次過入侵數以千計或萬計的用戶,去改變每一個人取得的資料,程式的設計只可以加入新的資料,不可以減少,交易處理不需要結算機構,是採用分散式網路,由於是一個通訊協定,可以用於不同的範疇,包括外匯、證券、數據、P2P等。

他以製造業為例,銀行的角色是資金來源,但如果P2P世界的資金,可以直接向企業發出資金,不過新的世界,由於採用了區塊鏈的協定後,所有的資料都是透明,安全性又高,P2P有了渠道審視企業的信用,因為資料全是透明,包括公司過去的信貸紀錄,結合大數據(Big Data),去計算風險。

物聯網、大數據令到每一個估值透明

數據的價格在於準確性,在物聯網(IOT)時代下,將會有各色其色的智能裝置,不只限於智能表、電話,生活上可以連線收集數據的裝置將會進化。

陳家豪指,物聯網的普及,可以令到銀行體系進一步受到影響,以紅酒產品為例,由入樽到出貨,出貨到抵達港口,再去到拍賣。因為每一個細節由濕度、搖晃程度等,均影響紅酒的品質。

如果有一系列的智能裝置,可以由產品生產、運輸、銷售,都可以清楚監察到,結合大數據後,可以成為一間公司的信貸紀錄指標,一間紅酒公司,要借錢的難度大大減低,有大數據的支持下,更可以對未來的走勢進行分析,融資的方式可以拆得很細分,可以做到某一個單批次產品推出眾籌,靈活度大分高,要反問銀行的角色在那裡?

風控方式完全改變 不再估下估下 由數據收集開始

互聯網世界性發展,由生活開始改變,如果每一個人,每一個消費,每一個習慣都被記錄,這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因為每一個數據,已經在說實話。

他指,今日的金融制度不是完美,很多地方都依賴風險管理,但當中很多地方,都是估算出來,不反映事實,不過金融科技的發展中,手機支付是新領域,由個人每一個交易開始,已經成為風險管理的資料來源,數據可以用作未來的預測。

陳家豪分析,金融科技收集的數據越多,準確度只會不斷提升,支付系統可以跨行業合作,比如說保險行業,過去只要用戶肯帶上可穿戴式裝置,監測個人健康,保險公司取得一手的數據去計算保費,對保險公司的風控更有利。

銀行末路(三): 大型企業自發貨幣 取代央行功能 得「粉絲」得天下

  未來的世界,令一間公司成功的,不再是你有多少資產,而是你有多少粉絲(資源),Uber有車隊,但沒有擁有一架車,Airbnb擁有可出租房間,沒有擁有其資產,他們的發展動力來自用戶,令到買家與賣家配對。

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在於商譽的建立,未來商業模式由用戶主導,新的技術取代了權威主導,連貨幣發行也由不到央行話事。

陳家豪指,將來企業的發展優勢,在於得粉絲,得數據,就得天下,發行貨幣不再是央行的權利 (iStock圖片)

得粉絲得天下 不再信任品牌的世界

手機銀行Moven創辦人Brett King於《Bank 3.0》一書中指出,Paypal按用戶數計算,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只是用了十多年時間,已經打贏了百多年的金融品牌。

他指出,互聯網發展帶來獨特的生態,不是由商譽帶動,用戶相信人群多於品牌,社交平合的興起後,令到新公司及產品,可以利用到平台,加入「傳染式」市場推廣,以病毒式的速度將訊息傳遞開去。另外,社交平台是可以針對用戶,令到支持者聚在一起,將支持者的言論成為口碑。

電訊企業跨行業發展

不止新興的公司看穿了用戶的力量,傳統行業的公司,都樂於「踩界」,令到服務擴展,電訊公司的收購合併力量,不比科網企業低,由2011年至2015年,報告指,電訊市場面飽和,逼使他們投資新的項目推動增長,令到不同的服務縛在一起,以及發電子貨幣。

表列Mergermarket過去五年TMT投資統計

電訊公司的收購合併金額
———————————————————————————————
年份    11    12   13   14   15
投資額  1016  1231 2550 2232 2351
(億美元)
———————————————————————————————

科技公司的收購合併金額
———————————————————————————————
年份    11   12   13   14   15
投資額  1616 1370 1717 2251 4242
(億美元)
———————————————————————————————

由Mergermarket向《經濟通通訊社》提供的數據顯示,TMT(Technology科技、Media媒體、Telecom電訊)的投資中,主力的投資來自科技公司,不過,電訊公司大部分時間,都是十分進取進行收購。

按電信行業協會GSM協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16》報告指,去年全年,因移動網技術,對世界帶來3.1兆美元的貢獻,佔全球GDP達4.2%,到2020年,將會增至3.8兆,升23%。目前移動網路覆蓋率99%,到2020年會是114%,市場已經接近飽和下,移動技術對經濟貢獻持續不減。

貨幣發行的權利不再是央行話事 大企業可以發行自己的電子幣

陳家豪指,電訊商變現力強,將來企業的發優勢,在於得粉絲,得數據,就得天下,而且發行貨幣不再是央行的權利,最近歐洲電訊公司Orange在法國推出Mobile Money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公司發行貨幣,令到用戶可以用貨幣交易,形成一個生態,只要用戶數目夠大,企業規模夠大,就可以推出自己的「貨幣」,要所有參與者按同一個規則去玩。

他預期,下一波的發展,將會是來自大型零售商,他們可以自行發電子貨幣,以規模效應令到消費者加入他們的錢包,以及支付系統中。

以主權國形式推出電子貨幣 挑戰貨幣霸權

再進深一層,參考今日北歐的發展,北歐三國有意走向無鈔化社會,他指出,比特幣(Bitcoin)的出現,是現有世代對舊金融體系霸權的挑戰,美元今日出現流通性及霸權,在於背後軍事力量支持,但不代表美元是一種公平及透明的貨幣,美元按美國政府自身需要而發行,令美國享受優勢。美國2008年起量寬印銀行就是一項不公平事,貨幣持有人承擔貶值,但比特幣的玩法,相對更公平,而且是透明度更高。

他指,Bitcoin雖然是一種虛擬貨幣,但它有技術優勢,難保將來不只是大企業用來發電子貨幣,也可以是一個主權國的層面,去推動電子貨幣(Mobile Money),北歐搶了先機,提出無鈔化社會,因為人口少,印鈔其實不值。

銀行末路(四): 香港若不再變港元地位將失勢 金融中心地位可能不保

  80年代的北歐,仍是一個沒有支票的社會,今日的反超前,推動電子貨幣,走向無現鈔的社會,香港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主席陳家豪向《經濟通通訊社》表示,香港再不加快發展,港元地位將會失勢,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會不保。

陳家豪以柯達菲林走場夕陽形容今日的香港,批評監管機構不認識新世界發展,不想去了解電子貨幣發展 (Henry攝)

於落後地區 平價手機為金融科技開門

在港人不太了解的非洲,當地撒哈拉地區,沒有銀行戶口,近六成人口採用手機平台為主要的儲蓄工具,成為了金融科技發展中,最令西方世界意外的案例,當地支付的世界不只是P2P(個人對個人),也可以是B2B(商業對商業)、B2C(商業對消費者),G2C(政府對消費者),很多的資金流向的方式。

今日香港 有如昔日柯達菲林

陳家豪批評,香港的優勢在於「普通法」有效實施,以及沒有外匯管制,令到很多國際企業落戶香港,香港絕對有能力推動電子貨幣,不過監管機構不認識新世界發展,不想去了解電子貨幣發展,原因無他,「舊世界」的事仍有利好圖,總覺得危機未殺到埋身,不急於轉變。

他以與當年柯達菲林公司走場夕陽,來形容今日的香港。當時柯達認為,拍攝一定要有菲林,用戶沒有可能不印相出來,積極發展菲林印相技術,而錯失了發展CCD感光元件的先行優勢。

到了今日照相技術路向,已經很明顯,沒有多少個人仍會沖曬菲林出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發展,同時存在一段時間之中,如果沒有好好把握機會,新世界一來到時,舊有勢快速消失。

港元可能被邊緣化 電子貨幣不限地域

他警告,如果香港再不發展,港元地位可能被邊緣化,互聯網再沒有地域限制,只要有一個主流的支付系統是採用電子貨幣,不一定要用港元交易,現時外貿的結數,離不開美元為主,又有用人民幣、日圓、歐元。

「只要成功令到港人採用,發行電子貨幣的公司,也不一定要在港開業,可以於低稅率的地方營運在香港的業務,因為再沒有地域的限制,也不存在跨境結算,例如在愛爾蘭註冊及入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保。」

香港要自強 推動電子貨幣交易

八達通是全球數一數二,最早推出儲值卡,是電子貨幣的先行者,智能身份證是香港先行,令到身份證結合晶片,理應可以用於醫療病歷記錄,以及金融的身份認證。

香港要亡羊補牢,不是沒有方法,他認為,最簡易由推動大額及小額電子貨幣交易,才令到支付生態建立,另外,政府的營運思維要改變,參考很多國際的企業,做到資料公開,設立很多系統接入點(API),令到第三可以一同合作。

 撰文: 周庭溎

以下是包括此篇的一連四篇相關報導內容鏈結: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news/topic_news_detail.php?newsid=5846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news/topic_news_detail.php?newsid=5847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news/topic_news_detail.php?newsid=5848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news/topic_news_detail.php?newsid=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