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身份發表於SME---HKNET的文章。

香港貿發局與渣打銀行合編「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最近公布第四季指數,表明 2020 年第 4 … Continue Reading ››
以下是我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身份發表於SME---HKNET的文章。
香港貿發局與渣打銀行合編「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最近公布第四季指數,表明 2020 年第 4 … Continue Reading ››
以下是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主席的身份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中小企博客論壇的文章。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奈何香港的角色已由漁夫變做了魚餌。港元自離開銀本位制度後,掛扣疲弱的英鎊受到的外匯壓力變得愈來愈大。上世紀 80 年代「金融風暴」後變成掛扣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元至今,這個本來的權宜之策,當年有誰想到被當成今日的定律。在中美角力幅度愈來愈大的情況下,港幣無論選擇依附在哪個系統也難以取捨。然而,大家可否在營商層面愈來愈互聯網化的前提下,研究一下港幣正面對的另一種新挑戰?
以下是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主席的身份刊登於中小企香港經濟日報-博客論壇的文章。
香港電子支付發展比全球很多發達城市來得早。千禧年代香港人已經享受方便快捷的八達通交易,東京、倫敦、紐約、上海等國際先進城市仍然依賴現金支付。 可惜,香港人一直自豪的八達通過去廿多年運作模式及使用技術「原地踏步」。筆者讀畢《香港經濟日報》早前報道有關龍運巴士路線試行接受信用卡及手機錢包繳費,發現本港社會對無現金支付仍然有非常大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