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接受福布斯中國訪問後到報導:大湾区AI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身份接受福布斯中國訪問後到報導。

人工智能(AI)有望在商业,金融和整个经济领域改变游戏规则。 但是从企业,技术人员甚至监管者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大湾区(GBA)如此大规模和多样化的地区,如何加快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至关重要。

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刊登於HKET博客論壇的文章:【香港FinTech】八達通卡遲來的春天 全面流動支付還待何時?

以下是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主席的身份刊登於中小企香港經濟日報-博客論壇的文章。

香港電子支付發展比全球很多發達城市來得早。千禧年代香港人已經享受方便快捷的八達通交易,東京、倫敦、紐約、上海等國際先進城市仍然依賴現金支付。 可惜,香港人一直自豪的八達通過去廿多年運作模式及使用技術「原地踏步」。筆者讀畢《香港經濟日報》早前報道有關龍運巴士路線試行接受信用卡及手機錢包繳費,發現本港社會對無現金支付仍然有非常大的誤解。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lcokchain, Crypto Currency and Digital RMB(DC/EP)

今晚八點本會主席陳家豪先生將會為註冊合規師公會講一場一小時的公開網上講座。主題是有關區塊鏈、虛擬貨幣及數字人民幣的關係。

費用全免,名額祇有100,登記從速。 (英文演示內容,廣東話分享)
登記鏈接:https://wj.qq.com/s2/5669624/63cc

Date: 19 March 2020 (Tuesday)
Time: 8:00pm-9:00pm

邵志堯博士刊登於東網財經的報道:迎接數碼貨幣新時代…

以下是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邵志堯博士以本會數字經濟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刊登於東網財經的報道。

去年全國人才財經委員會前主任在一個金融峰會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對於數碼貨幣的研究已趨於成熟,中國央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碼貨幣的央行。

在談甚麼是數碼貨幣之前,我們回想甚麼是貨幣。假設在一個封閉的小島上,只有十個居民,有人是獵人可以捉野生動物,有人是農民種植稻米,有人製作服裝,另有些人提供服務如理髮。在沒有貨幣的時候,他們都可以用3種交易模式,以物易物、以物易服務和以服務易服務,但不是所有東西或服務是即時所需。有人便提議用「分數咭」記下分數,如一斤牛等於十分,一次理髮等於五分,大家便可儲備所需分數以作需要時才應用。這些分數就是最原始的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是反映各人的勞動生產力。

隨着社會愈來愈複雜,便出現了M1(狹義貨幣),M2(廣義貨幣)和M3,使人們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若果將這些分數由某些機構負責統籌和用電腦或手機程式去記帳,這個機構現今世界稱之為中央銀行,而用電腦系統作記帳和發行的分數便是電子貨幣M0。

由於近年電子貨幣非常流行,內地同胞差不多90%以上都以手機支付,用實鈔作交收持續減少中,老百姓既避免收到假鈔,而人民幣最大面值也只有100元,攜帶也不方便,無現金化社會的需求愈來愈強烈,數碼貨幣為甚麼只是取代M0而不是M1和M2呢?

原因是M1和M2的數碼化已經非常成熟,銀行裏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已數碼化了,並且完全可以滿足流通環節的跟蹤,因此沒有必要發行基於M1和M2的數碼貨幣。雖然現時已流行電子支付,但對於一個國家,M0的流通掌控在第三方的私人企業手中,始終是說不過去,對於貨幣政策的制訂是監管都會存在風險,企業始終有倒閉破產和造假的可能,負責任的政府要挑起這個擔子,由中央銀行去發行數字貨幣M0是理所當然,是順應老百姓使用電子支付的大潮流,實體紙幣只可能留給少數港人使用。實體人民幣將在不久將來成為歷史,中國將帶領全球邁向新金融制度。

今天QE量化寬鬆稱為印銀紙,仍然有需要鈔票的原材料特別纖維和顏料,未來只要在電腦手指一按便可以,省時又省力,印銀紙這個名詞也只能成追憶。

相關原文及出處請點擊此處查看。

邵志堯博士刊登於東網財經的報道:如何捕捉新媒體3.0模式的機遇?

以下是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邵志堯博士以本會數字經濟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刊登於東網財經的報道。

互聯網的發展應該由上世紀說起。筆者還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理工學院讀書的時候才可以電腦聯網,用的是56k的電話線作連絡,而神劇「大時代」中飾演方展博的劉青雲和陳滔滔的林保怡便是用電腦溝通,用草船借箭破了陳萬賢(江毅)的鐵索連舟(股票互控)的股票集團。而2000年科網時代,很多「.com」公司湧現,只要吸引到眼球便有資金飛身撲上要入股,可到頭來南柯一夢,很多朋友打回原形。要經歷十多年苦苦的幹,今天才可以發揮概念性的「B2B」,「B2C」,「C2C」或「Online2offline」等,顯見要有實質的例子平反互聯網並不是泡沫,是需要時間去沉澱和發酵的。

Continue Reading ››

邵志堯博士刊登於東網財經的報道:新經濟興起 無形勝有形…

以下是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邵志堯博士以本會數字經濟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刊登於東網財經的報道。

互聯網加金融科技,令到這10年出現很多從前未出現過的商業模式。只要做好一個應用程式(Apps),便可以創造無限收入。

Uber一輛汽車也沒有,收入比擁有多輛實體車輛還要多。Youtube更厲害,只是做了一個給人放視訊內容的平台,等同一個電視台,但所有節目不需要花費一分一毫,很多人非常願意上載內容,當瀏覽者足夠多或有廣告商願意支付廣告費,Youtube才拆帳給上載者,它只需要維護其平台運作順暢便可以。

Continue Reading ››

邵志堯博士刊登於東網財經的報道:開徵科技稅乃大勢所趨

以下是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邵志堯博士以本會數字經濟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刊登於東網財經的報道。

馬太福音曾經有一段很多人引用的故事,說主人由於要遠行,把家業交給三個僕人去打理。主人幾個月後回來檢視成績,僕人甲賺了對開,僕人乙賺了四成,而僕人丙則把金子挖了個洞,把金子藏好,原封不動取出來,主人生氣的把僕人丙的金子分給了甲和乙。
所以有經典的一段經文:「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是典型西方資本主義在聖經中潜移默化向世人宣傳的思想,查實不是每一個人都善於賺錢和做生意,但《贏家通吃》這個概念已透過這故事牢牢的刻進信徒腦中。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