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社群App資助斷纜 數碼難共融

數碼共融流動應用程式資助計劃資助期去年結束,17個Apps頓變「孤兒仔」。 【on.cc東網專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科辦)2012年起推出數碼共融流動應用程式資助計劃,資助非牟利機構為弱勢社群而設的應用程式(App),計劃最後一輪資助期去年結束,17個Apps頓變「孤兒仔」。多間機搆代表指有關Apps令用家生活大為改善,惟每年需自負至少10萬元管理費,憂慮Apps將無以為繼。雖然有關計劃已納入創科生活基金範圍,但資助門檻高;創科生活基金秘書處亦承認基金去年5月推行至今,僅4宗Apps獲批。 「有App之後只要聽聲,揀餐廳名、菜式、價錢等就得,方便好多!」香港失明人協進會資訊科技顧問委員會主席周鍵圳形容,獲有關計劃資助40多萬港元的《點菜易》App以聲音導航,深受會員歡迎,總下載逾3700人次;目前參與餐廳有700多間。另一獲資助30多萬港元的《芝麻開路》App總下載逾4100人次。該會資訊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席袁建明直指,有關Apps可謂無障礙工具,冀繼續資助。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兩個Apps《聰鳴語音工具箱》、《精靈小耳朵粵語語音辨別訓練》亦分別獲該計劃資助40多萬港元及20多萬港元。該會總幹事何潔玉指,這些Apps作為聽障兒童的課堂教材及言語治療訓練,家長及教師可靈活安排訓練,反應踴躍。 有關計劃在2012至2017年推出3輪資助,資助13個社福機構共17個Apps的首年費用,計劃結束後,已納入創科生活基金的範圍内。有別於有關計劃可供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申請,有關基金則一般接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及公共機構等,數目存在差異。此外,有關計劃資助對應弱勢社群需要的Apps開發費用,但有關基金對申請項目的評審準則包括為市民大衆或特殊社群等。 有關計劃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香港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家豪坦言,對該計劃突然中止感到可惜,又指事前並無被知會,認為新安排令非牟利機構小型項目申請更困難。 資科辦回覆指,3輪資助計劃備受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歡迎,共收到超過100宗申請,每個App資助金額介乎於17萬多港元至48萬多港元,截至去年11月,17個程式共錄得約11萬5千多次下載。創科生活基金秘書處則回覆,基金在去年5月底推出,至今收到33宗申請,當中獲評審委員會支持的是4宗由非牟利機構申請開發的Apps項目。 社署發言人回覆指,政府在2008/2009年度和2014/2015年度為接受整筆撥款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提供分別每年額外2億元及1.6億元的經常性撥款,以增強他們中央行政支援,機構可運用撥款來處理資訊科技項目的開支。 原文請點擊此處

【金融革命】虛擬銀行諮詢本周展開 騰訊、平保有興趣攞牌

以下為陳家豪會長以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接受的《蘋果財經》訪問報道: 虛擬銀行諮詢據悉本周正式推出,不少中外金融、科技機構均對金管局表示初步感興趣,除儲值支付工具TNG、財務機構18 Financial外,亦有微眾銀行、平安科技等;另外由民建聯前副主席溫嘉旋創辦、主攻離岸銀行業務的Bank of Asia,亦有興趣申請牌照。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去年表示將引入虛擬銀行,並會諮詢業界修訂《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事實上,近月當局不停向銀行及科技界收集初步收意見,據悉正式諮詢將於本周出爐。至於指引的具體修訂內容,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會在適當時候公布。 至今向金管局表示有興趣探討在香港成立虛擬銀行的機構逾10家。據悉,由騰訊(700)牽頭成立的微眾銀行,以及平保(2318)的科技中樞平安科技,亦是意向者之一,兩家企業在內地屬互聯網金融的先驅。 Bank of Asia現時尚未有任何業務,但已獲得英屬處女島(BVI)監管機構發出有限業務銀行牌照,據悉創辦人溫嘉旋對本港虛擬銀行牌照感興趣,望未來能夠在嚴謹的認識你的客戶(KYC)及反洗錢(AML)程序下,為離岸公司、離岸信託等提供快捷的銀行服務。 上述3間公司在截稿前均未有回覆本報查詢。 至於其他意向者,包括早年獲得儲值支付工具牌照的TNG,其在港業務模式已類近銀行,為外地傭工提供存款、滙款服務。樂視亞太區前總裁莫翠天有份成立的18 Financial,則是支付寶HK的收單機構,冀憑藉本身擁有企業營運大數據,提供自動化金融產品及服務。 此外,去年百度與中信銀行(998)在內地成立網銀百信銀行,則因為本身已擁有信銀國際,無意在港獲取新牌照。 有興趣並不代表有能力申請,金管局助理總裁陳景宏上周表明,當局無意修訂資本要求,意味部份初創最終摸門釘。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指出,若果虛擬銀行需符合持牌銀行資本要求,即資本最少3億,資產值30億,屬不合理,須按市場需求降低。 有銀行資訊科技總監指出,金管局未有明言會放寬任何規條,在未有新變動下,仍維持舊有制度,即資本要夠雄厚,故此未見有踴躍參加情況;加上當局今年更重視科技風險,其監管要求難低於傳統銀行。 虛擬銀行與傳統銀行最大分別,是不經實體分行,而是經互聯網或應用程式獲得銀行服務。陳家豪認為,虛擬銀行首先要實現完全遙距開戶,即簡單透過數個簡單步驟即可通過認識你的客戶(KYC)程序,才是虛擬銀行成功的關鍵。 記者:周家誠 報道原文及更多詳情請點擊此處

電子支付鬥搶數據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陳家豪)——《信報》文章

內地電子支付成熟,連搭地鐵入閘,都可以用手機完成。(新華社資料圖片)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本港「手機錢包」電子支付服務愈來愈盛行,多間科技企業搶攻香港市場,從日常消費層面吸客。為了解用戶消費習慣,企業收集大量交易數據,當中或存在侵犯私隱的問題。《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探討港企應如何升級轉型,以把握電子支付的機遇。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陳家豪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 尹: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早前宣布入股飲食資訊平台OpenRice,坊間一般認為,此舉旨在開拓支付市場,你同意這說法嗎? 陳:科技公司有時表面上做一種生意,背後其實是做另一種生意,如Google是一家廣告公司,但它是由搜索引擎起家。內地的金融體制落後,銀行之間無法實時支付,因此網購平台淘寶需要支付寶協助完成交易,螞蟻金服也就是靠此發跡。 港人消費習慣難改,要讓電子支付「落地」,必須從龐大市場着手,例如飲食業。今次螞蟻金服入股OpenRice,可藉此連接商戶網絡,有助收集用戶數據。若公司沒有數據在手,根本難掌握消費者的習慣,亦無從推廣。

創科助推進信貸評級

尹:你最近曾撰文指出,香港信貸評級體制發展緩慢,可以解釋一下嗎? 陳:本港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步伐一向十分慢。我幾年前已撰文批評,但當年認同的人不多。直至最近,支付寶及微信支付打入香港,市場開始出現兩種意見,一方面覺得終於「解放」,亦有人覺得被「入侵」。今時今日,不論手機也好、智能卡也好,全世界的電子支付改革基本上已經完成。 香港的電子錢包TNG、拍住賞(Tap & Go)及八達通等,在銀行、用戶及商戶三方的接駁通道,至今不算十分順暢,仍須努力。然而,世界不會停步,其他地方正邁向信用體制,牽涉不少信貸問題,包括消費者信用額、買車買樓等。 [caption id="attachment_2595" … Continue Reading ››

港信貸評級體制失優勢——會長發佈于《信報》文章

本會主席陳家豪在信報專欄發表有關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評論文章

今年1月4日,中國央行人民銀行受理了俗稱「信聯」的百行徵信個人徵信業務申請,意味中國徵信(Credit Checking)生態揭開新的一頁,由過往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央主導步入市場主導的新年代。在計劃經濟政策下,徵信體系就只有「央行徵信」,先整合來自各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數據,再提供給各銀行及金融機構使用,主要功能是協助放款機構做好風險評估工作。

香港的企業徵信由銀行公會與存款公司公會設立的商業信貸資料庫處理,主要收集中小企業的一般賬戶資料,如商業登記證號碼、不同信貸類別的總授信額、抵押、欠款等紀錄。個人徵信方面,由目前唯一的香港環聯資訊有限公司提供服務,最初由商業銀行自發建立共享數據庫,之後由美國環聯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香港環聯掌握全港495萬消費者的信用訊息,例如個人一般資料和信貸申請資料。當中包括信用卡、無抵押貸款及按揭貸款的正面和負面訊息,由百多家包括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提供。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