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智慧城市

人物專訪\IT愚公力推本地金融科技改革

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接受大公報的人物專訪,主題主要是圍繞本地金融科技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還俗IT人」自居,經常遊走於各大金融科技論壇,又跑到各大學開書講學的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為的是傳揚金融科技的「真理」,力勸世人要「追落後」,免得失去競爭力。可是,他不是發表災難性的驚世預言,就是督責某某官員工作不力,別人覺得他是「麻煩友」,但他卻自問是有愚公之志,深愛香港,所以「愛之深責之切」,希望自己退休時可以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大公報記者 周詠恩(文/圖) 香港經歷大疫症,很多市民都要留在家中,帶旺了流動支付,加上實體現鈔容易傳播病毒,少了人使用。「以前那些一定要收現金的的士、小食店,現在第一時間倒閉!誰願意用現鈔交易?這個就是契機。」陳家豪娓娓道來。 數字貨幣 內地如箭在弦 陳家豪表示,大約八年前,有位財經官員主張用現金,拒絕電子支付的世界潮流。那時他很激氣,決定要和該官員唱反調:「佢去完邊度講座,我之後就要去返嗰度做講座,希望香港可以發展電子支付,不然就會大落後。」陳家豪表明對事不對人,諷刺的是,該財經官員今天已跑了去做虛擬銀行,世界變得太快。 「看看內地人民生活主要靠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錢包,很少人用現鈔了。未來中國更會大力發展數字人民幣,有一天會完全取替紙幣。香港人還停留在八達通不自動增值,因為怕被人偷的思維。」陳家豪感慨香港人太保守。 據報道,中國農業銀行正在測試央行數字貨幣的電子錢包。蘇州市相城區五月交通補貼的一半數額試行以數字人民幣發放;而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亦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央行數字貨幣,如箭在弦。 智慧城市 要發展大數據 陳家豪說,雖然香港有流動支付技術,信用卡可透過Paywave、Paypass、閃付支付,不用刷卡簽名;甚至可把這些感應式移至手機內,發展成Apple pay、Andriod Pay、Samsung Pay等,但這些支付系統背後是有一個信用機制,產生了成本和時間問題。「現在我們眼見拍一拍就畀到錢,但其實背後個清算機制很舊,最快要兩日才能完成交易;但內地同樣的付款,卻在幾秒內完成。香港要靠信用卡先付款,這樣就產生了高成本。」 2017年,政府發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1.0》提出大膽構想,創科局亦將於今年內公布該藍圖2.0。陳家豪說:「在藍圖1.0裏,移動支付只納入了智慧生活內,解決生活問題的定位錯了,移動支付應該納入智慧經濟。」他指出,香港政府每十年就要做一次大型人口普查,但內地卻能做到瞬間普查,關鍵就是利用支付系統收集到大數據。「當我們生活離不開電子支付,而支付又反映了行為,政府就能收集及綜合所有市民的行為數據,那就會很容易掌握到城市的發展方向。」 陳家豪感嘆,現在香港政府部門和私人機構各自為政,因為私隱或商業機密各自收集數據,香港欠缺一個完整的數據庫;但他認為全港更換智能身份證是重要的一步。陳家豪表示,有人說涉及私隱,但所謂私隱是收集者和被收集者要講清楚,誰收集?如何用?這才不會引起人反感。 電子支票 令轉數快遲應用 陳家豪以前在外資大銀行做信息科技管理,每每交易億億聲,但後來金融海嘯,銀行倒閉後便先後去當歐洲上市顧問和初創企業顧問。多年來,透過不同金融科技協會或學會,他四出參與講座,希望點出香港金融科技上的問題,並提出建議方案。不過,其間都遇過一些阻力。「幾年前,電子支票一推出,我便覺得無得做。但有些朋友向我說不要阻人發財。結果推了電子支票,轉數快(FPS)便延遲了五年才出現。」 陳家豪認為,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已較周邊城市慢了五至十年,現在還不急起直追,生怕幾年後會被大灣區其他城市取代。「我怕十年後,香港成為歷史古董,人們來香港看看什麼是現鈔和乘車票。」不過,他強調香港仍然有優勢,背靠大灣區,紿終有希望。「或者香港再衰一些,其他地區再好一些,到時香港人才會醒覺!」 相關原文和出處請點擊此處查看。

Read More »

「智慧城市」—— 陳家豪會長接受溫哥華華語電臺節目「今日科研」空中專訪

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身份接受今日科研的電話訪問。 相關詳細請點擊查看以下錄音。 錄音1:1.什麼是「智慧城市」2.「智慧城市」的好處3.「智慧城市」 對工商業者的好處4.「智慧城市」的缺點5.「智慧城市」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錄音2:1. 「智慧城市」 對工作的影響2. 「智慧城市」 對個人私隱安全的影響3. 公開數據與數據共享的影響 錄音3:1. 介紹三種虛擬世界的新基礎建設:eID, Open API 及 Open Data.2. 這三個「智慧城市」 的基礎建設對未來社會的影響 錄音4:1.介紹目前世界上已實行了 「智慧城市」計劃 的城市(以西班牙、新加坡、愛沙尼亞為例)西班牙:交通系統(Open Data),與香港作對比新加坡: 「 智慧國計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