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會會長陳家豪先生在明報專欄「虛則實資」的最新評論文章。我會會長樂見香港政府高層高調站臺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及推動數字資產交易合法化。 可惜因為急急跳上尾班車,無論法規、人才及分工多方面仍然未能配合,我會會長發文描述一些問題及一些解決方案。1st thing 1st, 社會各界需要搞清楚什麼是虛擬資產和它們的種類。而最好的就是從實體資產掛鉤的開始。

自去年底香港政府發布了《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下定決心競爭全球虛擬資產中心地位,接下來的幾個月政策不斷出台——虛擬資產ETF獲准上市、發放新牌照、交易平台持牌上崗、發行全球第一個綠色債券代幣,甚至計劃開放散戶進行虛擬資產交易⋯⋯進展速度之快讓人有點「應接不暇」。
今年4月11日,香港Web3.0協會成立典禮上,香港政府一眾高級官員出席,再次確認了支持這項政策的前所未有的強大力量。然而,在多家本地及跨國銀行仍然拒絕直接與加密貨幣交易的相關活動,許多銀行也不願意開立持有虛擬資產交易所客戶資金的帳戶的情況下,促使香港金管局和證監會召集100位金融界高層,討論開戶問題。儘管香港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虛擬資產行業的發展,但銀行對於加密貨幣的洗錢風險和反洗錢流程的更新還存在擔憂。
銀行猶豫開立帳戶 業界領袖意見分歧
虛擬資產是否能成為金融界未來的主流,以及如何推動經濟發展,是目前業界領袖們尚未達成共識的議題。在上月的一次論壇上,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對虛擬資產的未來發展前景意見不一。任志剛質疑虛擬資產的基本價值,認為虛擬資產無法支持經濟發展;許正宇則強調金融科技的發展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但未明確回應任志剛對虛擬資產的質疑。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拗,讓社會對不同虛擬資產有更深的認知,我將在下文中解釋不同虛擬資產的特點和異同之處,並探討香港如何推動成為虛擬資產交易中心的共識。 以統一口徑及「摸着石頭過河」的心態,共同推動數字經濟在香港蓬勃發展。
黃金鑽石房產也沒資產負債表
目前流行的數字資產種類很多,數字資產的定義和分類標準可能因不同的國家、組織、機構或個人而有所不同。具體分類可能會因為定義和分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儘管在某些人看來,沒有「資產負債表」的虛擬資產似乎沒有價值,但你可知道在傳統市場的黃金、鑽石、知識產權、房地產等也無法提供資產負債表?此外,不同的數字資產,如加密貨幣、穩定幣、區塊鏈資產、數字化商品及藝術品、數字化金融衍生品,以及其他數字化資產如數字身分、數字票據及網域等,在技術、經濟、法律、風險、環境、安全和創新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徵,將它們混為一談是不專業甚至非常危險的。
除了以上由非政府機構設計及推動的數字資產,目前全球大部分的政府也展開不同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及發展計劃。金融管理局正積極修改法例、研究和設計新一代的數碼港元。
數字資產掛鈎實體貨幣仍存差異
此外,就算是和實體貨幣掛鈎的數字資產,在發行機構、價值穩定性、去中心化程度和使用場景等方面存在差異。電子貨幣和央行數字貨幣是中央化的,由央行或政府機構控制和管理,具有相對穩定的價值。穩定幣和存款代幣通常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其發行和管理由分散式網絡上的參與者共同決定。穩定幣被設計為與某種穩定的資產掛鈎,以保持其價值穩定,而存款代幣的價值穩定性則取決於其背後的銀行或金融機構的信譽和穩健性。 在使用場景方面,銀行紙幣廣泛用於日常交易和儲蓄,央行數字貨幣被設計用來替代現有的紙質貨幣,並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支付和結算系統。穩定幣和存款代幣通常被用作一種投資工具或存儲價值的方式,也用於加密貨幣交易、跨境支付和資產交換等場景。
港欲領先須優化法規人才系統
要使香港成為真正的虛擬資產交易中心,需要在法律法規、人才和系統等方面進行配置和基礎建設的優化。同時,本地市場必須能夠實時、無縫地連接和交易各種數字資產和央行數字貨幣,這是香港成功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 為了在數字經濟時代取得成功,香港需要致力於構建健全的法律法規框架、培養相關人才,並優化交易系統和基礎設施,以實現數字資產和央行數字貨幣在本地市場的實時無縫交易,這些努力將有助於香港在全球數字經濟領域發揮重要的角色。
相關原文及出處請點擊此處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