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法案啟示」—— 會長陳家豪先生在《信報》發表的文章

本會陳會長以互聯網專業協會副會長身份在信報專欄「科網人語」對香港創科發展的評論文章 香港回歸二十年,社會也由傳統的資本型經濟主導先轉變成知識主導,接著也會進入依賴人工智能主導的數字型經濟。社會進步的步伐越來越急速,奈何我們政府因為種種原因仍然是一個分工細緻為舊經濟而設計的官僚體系。每當社會有不適合政府的生產線能接受的新事物、每當社會有影響到持份者利益的東西,系統也先將事物按舊機制由單一機關以其職能範圍作考量而不是以整體社會利益出發。資源錯配、向既得利益者傾斜、發展滯後、甚至是令社會及業界失望的事情常有發生。以下是會長在信報專欄以英國在19世紀處理新交通工具的出現而寫的有關Uber事件的時事評論。 每次看到針對Uber的大型執法行動及官員對社會輿論的高調回應,我就會想起十九世紀英國的「紅旗法案」。十九世紀蒸汽機的發明曾經帶領英國成為工業革命先驅,蒸汽機這個當年的創新科技雖然打爛了不少工人的飯碗,但也幫助了當年思想比較開放的英國晉身列強之一。 當蒸汽機在工廠普及後,創新者很快就把技術轉移到交通領域。蒸汽推動的汽車,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應該獲得廣泛接受才合理。但當馬路上多了比馬匹速度更快、有更大運載力的汽車,社會上有勢力的馬車公司及其他既得利益集團自然不爽,紛紛把汽車定性為極危險及「違法」產物。經過一段推推拉拉,英國議會終於制訂了第一條機動車道路安全法,規定蒸汽車的時速不得超過4英里(約6.4公里,相當於馬車的速度),而汽車經過城鎮時,時速更須減半,以及派人在汽車前方50米處一邊步行一邊搖動紅旗,為機動車開路並提醒路人! 別以為這法案荒謬,其實它正是協助新興科技產物融合傳統市場的先驅。法案一方面保障馬車行業利益,另方面因沒有一棒子打死汽車的存在,讓社會有機會認識汽車然後對其規範化、標準化,為汽油車甚至電動車鋪路。「紅旗法案」其實是一石二鳥的良策! 可惜香港政府在交通、金融、教育或基礎建設等領域上面對創新事物時,往往表現出其缺乏遠見甚至是執行能力低的情況。所有新興科技產物由於沒有前車可鑑,對社會未來發展的影響也存在不確定性,按政府部門一向的分工,根本沒法由單一政策局負責新興產業在落地前的全盤計劃。Uber現已獲全球大部分城市接受,原本有助香港發展共享經濟模式、提升競爭力及跟全球互聯網接軌,但現在卻事與願違。 港府一直沒有在英國政府身上學習到要讓創科產物在可控範圍下觀察、試驗及營運的一套工夫,現在卻以一刀切做法,全面抹殺一種創科模式在香港的應用。「大禹治水」我小學就讀過了。要不好好疏導既得利益者的不滿,要不就準備跟眾多對香港經濟發展有期待的年輕人對着幹,只有這兩條路。 原文:《信報專欄:科網人語》

「區塊鏈發展須突破框框」——會長在《信報》發表的專欄文章

圖片來源:datafloq 港府於2016年初在《財政預算案》中首次表示,將鼓勵業界和相關機構探討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在金融服務業的應用,但至今一年多以來只聞樓梯響,未見任何有效方案落地。綜觀近年金融科技應用發展,我們不難感受到香港這方面已經愈來愈落後,相比內地的蓬勃發展,香港FinTech無論在移動支付、眾籌、P2P貸款或大數據金融方面皆乏善足陳,再難以匹配亞太金融中心這個美譽。 由於區塊鏈應用的本質是透過P2P方式集體維護互聯網上的分散式數據庫,從而替代傳統中央系統去處理交易,香港必須準備好改變現行法例、傳統習慣及固有思維,才有空間讓這個具顛覆技術落地生根。到目前為止,本地金融界唯一能落實的區塊鏈應用項目,就只有中銀香港(02388)去年底推出的區塊鏈物業估價平台。

成立跨界部門刻不容緩

香港經濟要靠區塊鏈振興金融服務業,我們必須從金融管治架構、市場生態改造及人才教育3方面着手。 金融管治方面,由於互聯網的跨界特質,監管機構職能重疊或者「三不管」的情況時有發生。金管局去年底單方面推出只供持牌銀行使用的金融沙盒,正是一個反面例子。 設立一個跨領域,負責統籌、制定及執行全港金融發展政策的部門已刻不容緩。市場生態方面,由於內地金融發展如日中天,也成為一個龐大而獨立的生態,香港必須研究怎樣利用自身優勢,構建對接中國及世界不同的區塊鏈的交易平台。 至於人才教育,目前正處於青黃不接階段。本地教育一直向培育傳統專業人才傾斜,加上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滯後,相關技術人員沒有得到像內地及新加坡的在職培訓機會。目前金融科技行業發展因為人才缺乏而嚴重受阻,相信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但願政府能透過積極的外國及內地高端人才引進計劃,提升香港這方面的實力及經驗。

整合資源夥拍周邊地區

發展區塊鏈切忌單打獨鬥,香港必須拋開以往一套,盡快整合自身資源,夥拍周邊地區如內地、新加坡、南韓、台灣、澳洲,甚至是東盟及東歐諸國,在不同的區塊鏈應用議題上尋找有利位置。香港向來以外向型經濟佔優,區塊鏈應用亦必須以更開放姿態,跟更多參與者合作才可發揮作用。 文章出處:http://startupbeat.hkej.com/?p=45252

「香港競爭力第一毋須靠 IT?」

【e-zone 專訊】香港是要靠「支柱行業」及由「荷蘭叻」之類傳統街頭智慧人才?至少在競爭力排行榜如此反映。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表《世界競爭力年報 2017》(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香港雖然繼續在總排名居首,但在數碼競爭力(Digital Competitiveness)僅排第七(頭 3 位為前新加坡、瑞典及英國),生活成本(如:租金、油價)更是高企,僅高於榜尾的委內瑞拉。 IMD 表示,報告根據「經濟表現(Economic Performance)」、「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iciency)」、「營商效率(Business Efficiency)」及「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因素對評估全球 63 個經濟體的競爭力。其中,香港在「經濟表現」細項僅排 11,要靠其他細項拉勻;台灣在「經濟表現」今年排 12,原因正是國內經濟、國際投資及物價有改善,「政府效能」及「基礎設施」的排名則下降。 若以地區計,亞太國家在總排名依為香港(1)、新加坡(3)、台灣(14)、中國大陸(18)、馬來西亞(24)、日本(26)、泰國(27)、南韓(29)等,排名變動跟去年比差不多。 有趣的是,雖然我們和業界常指香港多「廢青」以及人才不足,阻礙社會發展,但 IMD 早前發表的的全球人才報告(《World Talent Report … Continue Reading ››